东亚腹链蛇

Amphiesma vibakari   Boie
   

  17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东北地区唯一具腹链的小型游蛇。背面绿褐色,腹面乳黄色。下唇鳞7
(6-8),前4(3)枚切前额片;颞鳞1+1(2)。
描述依据 标本吉林磐石10雄4雌,辽宁丹东等地2雌,共16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324+109)mm,雌性(351+107)mm。

头背绿褐色,顶鳞沟两侧没有浅色顶斑;头腹面淡黄色;上、下唇鳞淡黄色,唇鳞
缘黑褐色。口角处常有一浅色椭圆斑,其后往往另有一浅色短线纹,长短不一,有的弯
至颈侧,左右几在背面相接。躯干及尾背面绿褐色;腹鳞近外侧各有一窄长的黑褐色点
斑,前后缀连成二纵行虚线状链纹;左右二链纹外侧的腹鳞部分淡红色,二链纹之间乳
黄色。
头较窄长,但与颈区分明显。眶前鳞1或一侧为2,眶后鳞3 (2) ;颞鳞1+1(2),
个别一侧前颗鳞为2;上唇鳞7, 2-2-3式,少数一侧为6, 2-2-2式或2-1-3式;下唇鳞7(6-8),前4(3)枚切前颔片;左右前颔片相切,左右后颔片完全分开,其间介以1-2纵列小鳞及2枚并列小鳞,或者左右后颔片前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相切,后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间介以2枚并列的小鳞。背鳞19一19一17行,均具棱或最外行平滑;腹鳞雄性149-154(平均151.6),雌性146-152(平均148.3);肛鳞二分,尾下鳞雄性55-66(平均63.1),雌性58-63(平均60.4),一般均成对,部分标本常有部分尾下鳞
成单。
上颔齿21-25,呈连续的一列,由前到后逐渐增大,或最后2枚骤然增大。
张服基等(1984)记述了吉林标本的半阴茎形态。
第二性征:雄性背鳞均具棱,腹鳞及尾下鳞数略偏高,头部诸鳞片上有多数疣粒,尤以头背鳞片及上唇鳞显著;雌性背鳞最外行多平滑无棱,腹鳞及尾下鳞数略偏低,头部鳞片平滑无疣粒。
文献记载:辽宁各地25雄全长[400-490(平均439.1)]mm,尾长[88-118(平均102)] mm,腹鳞144-156(平均150. 7),尾下鳞58-70(平均64. 8) ; 13雌全长[422-552(平均480.3)] mm,尾长[73-128(平均106.2)]mm,腹鳞143-152(平均148.2),尾下鳞41-63(平均57.2)(季达明等,1987). Maki (1931)记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朝鲜半岛标本腹鳞(n=13) 142-153,平均148.8,尾下鳞(n=11) 56-65,平均60.9;又日本各地标本腹鳞(n=37) 137-153,平均146.5,尾下鳞(n=34) 62-83,平均73.1。

生物学

生活于林区或开阔地带的石下或墙缝中,常活动于水体附近;捕吃鱼、
蛙、蟒鲜、蚯蚓或小鸟;产卵5-7枚,卵径(19.6-27.6)mm×(9.5-11.7)mm,卵孵化期1个多月。在辽宁观察生活于山区草丛中,性驯善,不攻击咬人;(饲养下)可喂以昆虫、蛙类、蟾类的幼小个体,可用尾缠挂于树枝上,捕吃下方的幼蟾;6月下旬至8月初产卵,以7月中下旬最多,每产2-5枚,卵乳白色,卵径平均29.1 mm×9 mm,重1.3-2.1(平均1.7) g,孵化期约40天,刚孵出仔蛇全长101-155(平均133.8)mm,重1.0-1.9(平均1.47) g,仔蛇有张口扑咬现象,8-12天后第一次蜕皮(季达明等,1987)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于林区或开阔地带的石下或墙缝中,常活动于水体附近;捕吃鱼、
蛙、蟒鲜、蚯蚓或小鸟;产卵5-7枚,卵径(19.6-27.6)mm×(9.5-11.7)mm,卵孵化期1个多月。在辽宁观察生活于山区草丛中,性驯善,不攻击咬人;(饲养下)可喂以昆虫、蛙类、蟾类的幼小个体,可用尾缠挂于树枝上,捕吃下方的幼蟾

繁殖特征

6月下旬至8月初产卵,以7月中下旬最多,每产2-5枚,卵乳白色,卵径平均29.1 mm×9 mm,重1.3-2.1(平均1.7) g,孵化期约40天,刚孵出仔蛇全长101-155(平均133.8)mm,重1.0-1.9(平均1.47) g,仔蛇有张口扑咬现象,8-12天后第一次蜕皮(季达明等,1987)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,俄罗斯远东地区,日本本土(本州,四国,九州)及附近岛屿。

国内分布

国内分布仅见于东北三省,辽宁(庄河、丹东、凤城、盖县、千山、桓
仁、本溪、新宾、清原)、吉林(磐石、辉南)、黑龙江(绥芬河、东宁、一面坡、镜泊湖)

分类讨论

种下分类 VanDenburgh (1923)将朝鲜半岛釜山标本订为东亚腹链蛇的亚种,现东亚腹链蛇有2亚种。